雖然不是專業譯者,但文學愛好與法律背景,讓我份外看重「翻譯/跨語言表達概念」這個主題,也常在相關文章得到「語言特色如何映射民族性格」的靈感。
例如余光中在「譯者的養成」研討會演講,提到:
抽象名詞在西方國家語言中非常普遍,中文卻頗難對應,中文同一個字,在不同地方可以有不同的詞性,不會像英文會有字尾變化
代名詞和所有格是西方文法的常態,出現率極高,但是中文文法絕對不可以如此
英文裡面最難對付的虛字,余光中認為是where、when一類的關係副詞……其實這種虛字根本拿不到中文的身分證,根本不必理它。
這讓我想到:
英文/西方語言把「代名詞、所有格、關係副詞、時態……」一一揪出來說清楚、講明白,一方面反映了使用族群的思維傾向、表達習慣,另一方面,這樣的語言更成為他們的內建思考工具、與人際溝通上的基礎建設(infrastrucuture),加速在科學(物的各自位置、彼此關係、前因後果)、法律(所有權明確區隔)等領域的發展。
換言之,虛字發達,雖有害(中式)詩意,卻是西方文明「具象以實用」的根源——要讓實事、實物各歸其位,能被清楚指涉認知,才能打開一個概念空間,讓更多人根據這個詞語打包的內涵,接力再創作:進一步對話、發想、建構脈絡可循的知識或技術。
如果說,語言是文化的 metadata,我們可以透過翻譯,快速對照文化;那麼,具備基本的語言學常識和文法意識,便能抽高兩層,從 meta-meta 01的角度,隨時審視我們自己、與其它國家的文化,進而知其尺短寸長——我認為:這是身在資訊全球化時代,必為「文化混血兒」的學生,應該具備的通識。
但一場關於翻譯的精彩演講,竟結束在「強調中文、文言文重要性」的大旗,真是讓我悵然若失:可惜了翻譯、可惜了語言(學)、也可惜了文化。
01meta-meta 是奧石家自創詞,代表在同一時間 meta 或抽象兩次,只為方便表達,沒有什麼嚇唬人的學術含義 XD
歡迎回應,和奧石一起再思考!